查看原文
其他

9.4跌到6.6,这部神剧已然名存实亡

小飞侠 看电影看到死 2021-08-11


进入六月第一周,院线电影除了新上映的《哥斯拉2》和《X战警:黑凤凰》之外,并没有多少让人期待的作品。


反倒是在剧集上,剧迷们自五月完结的《权力的游戏》最终季以及大热迷你剧《切尔诺贝利》之后,终于又等来了一波新的high点——《黑镜》第五季。

 


自2011年面世以来,《黑镜》颠覆了不少人对于英剧的旧有印象。至少在笔者还在追英剧的年代,英剧自有其独树一帜的魄力足以吊打其他地方的连续剧。


无论时装职业剧,如《IT狂人》《皇家律师》《演播时刻》;还是BBC王牌历史或名著改编类型,《南方与北方》《傲慢与偏见》《唐顿庄园》;又或者是科幻悬疑剧,《神秘博士》《火星生活》等,英剧领域已然缔造了不少经典。

 

《IT狂人》


《唐顿庄园》


《神秘博士》


英剧永远带着一身幽默与高贵并存的气质,并非是语言上故作优雅,又或者是画面古典庄重,而是大部分英剧无论如何批判,都舍不得放下内在的“dignity”。就像女王头上不可低垂的皇冠,英国人在其珍视的品质前几乎不会退让一步。

 


没人料想到,2011年居然横空出世了一部剧集,不仅颠覆所有人对英剧的印象,甚至直面人性的弱点,对个人和公众大吼“You are all pieces of shit”。


回望《黑镜》在第一季面世时,剧中几乎没有哪个角色是完全正面的,三个独立故事中的人物都有着不同的弱点。

 


之所以“黑镜”取名叫黑镜,很大程度上是对科技突飞猛进的当世的寓言;在科技不断带给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创造出旧有法律/道德跟不上的真空地带。而《黑镜》正是借所谓美好“科技”所建立的真空地带,去设想出人性不受约束时的假说。


换句话说,《黑镜》的开篇惊艳正在于其不受现实束缚的预言性,其本质一直是反乌托邦的。

 


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物,科技本身有没有错?科技具象化后所衍生出来的所有“物”本质是没有对错的,“好与不好”一直掌握在使用者手里。《黑镜》中的所谓“黑”,是人心中的“恶”借科技渗出的物质,与其称之为对科技的恐惧,不如说是惧怕借科技之力而膨胀的各种恶念。

 


从第一季的横空出世,到第二季的细化探讨,再到第三季的改变套路,而后在第四季开始跌落神坛。从最初英国第四频道的独立创作,到和Netflix联手合拍,《黑镜》在全球口碑上也同样落入了“神剧”的常规命运——高开低走。



烂番茄新鲜度从第一季的97%一度跌到了第四季的84%(后来有所回升),再到现在第五季只有63%。豆瓣评分的跌幅同样很惨,第一季高达9.4,而第五季已经跌到6.6。难免有人唏嘘惋叹,这部昔日神剧已然名存实亡。


尽管如此,和同类型的迷你剧比起来《黑镜》还是一枝独秀的。相信大部分看过第一季的剧迷们,过了这么长时间还是对首相和猪的故事历历在目。英国人放飞起来也是真够可以,连美国人也要自叹不如。



第一集中,行为艺术家将他对社会的不满发泄在这个地方最显眼的人物身上,嘲笑皇室的无用虚伪,讽刺政客们的自私龌龊,蔑视大众的起哄随众;而第二集则在一个架空的虚拟社会中,微弱的自我觉醒终究也还是会被叫不醒的人催眠。



相对于第一季具有广泛社会讨论性的设计而言,第二季的《黑镜》在人性单方面这一点上做了细化。人对爱的依赖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自我幻象,如果有一个以公式和程序为支撑的工业替代品,人可以将真实情感投射到它身上吗?

 


第二季将角度切换,如果对象是真实的,但情感是虚构的被说服被赋予的,这样的社会子模式是否会有更多人接受?创作者在第二季最后一集给出预言性的自我解答,当客体对象有人的情感思维作为支撑时,个体情感与集体情感都是可创造、可引导、可操纵的。



从第三季开始,《黑镜》由英国第四频道与Netflix合作,第三和第四季都是一个小时片长,并且都是一季六集。相对于前两季的精炼紧凑没废话,三四季明显增加了支线剧情。



整一季的剧作看下来,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英国团队的创作主导和美国团队创作主导的区别。英式剧作中拉得更长的节奏呼吸点,留给观众更长思考时间;而美剧典型的以一个创意为支点撑起全剧的耍宝式剧作,同样也能吸引不少全球观众。

 


进入第五季,剧作整体重新调整为三集,每集一小时,整体上做了不少的调整,但设计上明显吸取了第四季的教训。剧本的节奏和情节设计上不那么用力过猛,甚至融合了英剧常见的留白和心理铺垫段落。

 


第一集“生死搏击”,名字来源于两个男主角年轻时爱玩的一款电游,类似于街头霸王。在分别十年后,两人重遇并在VR虚拟游戏中滋生出暧昧的关系,夜夜借游戏中的两个人物交欢,日日心痒难挡、朝思暮想。

 


第一集从VR性爱的讨论,到同性-泛性-颅内sex(熟知生殖神经和脑部神经传导过程的朋友,应该可以马上明白其中的逻辑)。让人遗憾的一点在于其落点,让两个男主在现实中接吻去厘清性向,然后两人回到家庭大团聚,显得虎头蛇尾。

 


第二集“碎片”在开播前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神探夏洛克》中“莫娘”莫里亚蒂的扮演者安德鲁·斯科特在剧中扮演男主角克里斯托弗。这一集所探讨的主题坦白说实在是过于老生常谈,其中的网络社交世界似乎不该在9102年还拿出来讨论。

 


用一句话说完,这一集没有任何预言性和探讨性可言,故事总结起来就是,“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但从迷你剧的整体而言,这也是整季制作中最为精良的一集,从剧情上的铺垫,到镜头上的使用,利用打光的差别去营造氛围,包括映射Facebook渗透公民生活隐私等等,这些都要比其他的剧集做得好。

 


可惜在全集的立足点上看,完全就是找错了位置。创作希望通过一个社交软件引发的血案,去批判网络社交上瘾。问题在于,开车不玩手机不能分心不酒驾不毒驾,这是基本常识。这玩手机撞车的锅社交软件不背,再者剧集在“批判社交软件过度侵占生活”和“巨型公司资本重于人命”这两点之间游移不定,使得整体显得偏移,始终打不中靶心。

 


第三集“瑞秋、洁柯和小艾希莉”。我们发现,《黑镜》第五季重于在最后一集找回一丢丢尊严,重新探讨谈 “灵魂数字化”。


讨论模拟神经系统输出的“语言”(语言学概念的定义),和生成语言未来性其实是可以做成非常有意思的创作。可是剧情惨不忍睹,浪费了一个好立意,并且非要在尾段拔高主题歌颂爱与自由,更别说中间部分的滥情。

 


让人遗憾的是,第五季并没有挽回第四季的颓势。从第四季的口碑下滑显然带出了一个现状,与Netflix的合作只是让这部系列神剧增加了娱乐性和可看性,在挑衅公众固有的意识形态这点上,美国人明显没有半点guts。在整个现实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艺术创作原本拉开一大段距离的想象力和批判性,现在基本已经所剩无几。

 


如果目标是带有现实批判力度的创作,在剧本上无法做到普遍性和广泛性,单纯地局限于个人视角,在个人上无论做多少文章,都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去思考整个社会的病根。


更别说与Netflix合作之后,过于频密地推出作品只能压缩创作时间,意味着没有余力去做充足的学科探讨。失去知识支撑的剧作,只能从针砭变成颂扬人性的真善美,拥抱爱和自由,这种短视的创作方式,让原本“黑镜”的意义变得名存实亡。

 


在笔者看来,科技与人的关系一直处在解构-破除-建立的周而复始上。每次科技的急剧发展都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过程,工业技术发展简介引发的欧洲殖民扩张,热兵器广泛使用带来的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至今日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让所有人手里都持有随时可以攻击的“武器”。

 


艺术创作也因为人类集体关系解构的持续震荡,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艺术的自由所带来的并不是恐慌与暴力,而是在警惕后的深度反思,害怕说真话,不过是人害怕真话道出心里的魔鬼。在我看来,Netflix接手后的蓄意讨好,显然低估了受众的智商和勇气。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 近 期 热 文 】


草草收场,真对不起X战警这20年

上影节,我们最推荐这五十部电影

谁说盛世美颜耽误演技?他不服输

演这种反社会变态人格,我最服她

戏梦童年!影史最有灵气的小演员

进口大片挤爆六月,简直神仙打架

东宝怪兽打群架,人类都被秒成渣

美国人怕什么?这部恐怖片告诉你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迷颜|电影节|花园|吉光片羽

纸上马戏团|影人纪念日|鲸鱼放映室

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